雍正有没有改康熙的遗诏?看看清朝的圣旨就知道了,想改遗诏很难
爱新觉罗·胤禛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雍正皇帝,一个罕见的工作狂,每天睡眠不足4个小时。毫不夸张地说,他是清朝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。提到雍正,就不得不提他改诏篡位的传言。其实这种传言几乎没有可信度。
有些人说,雍正把康熙遗诏中“传位十四子”改成了“传位于四子”才成功当上皇帝。这种说法看似很有可行性,“十”字上面加一横,下面加一勾,好像很容易。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情况吧。
改诏的难度比你想得要高很多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首先改诏书的机会很难得。按照当时的规定,诏书应该放在一些重要的大臣手中,一定不会在雍正那里,所以他本人一定没有改遗诏的机会。而雍正的亲信年羹尧,还远在西北,他更没有改遗诏的可能。那么有机会改遗诏的,就只剩下隆科多了。
但是接下来另一个难题就出现了。我们现在的“十”改成“于”确实很简单。但是在清朝,人们使用的并非是现在的简体字,而是更为复杂的繁体字。当时的“十”想要被改成“于”可就没那么简单了。
更重要的的是,清朝圣旨规定:
诏书均为33厘米宽,最长的为500厘米,最短的约有300厘米。圣旨两端织成两条提花翻飞的银龙,“奉天诰命”四个篆字端庄古朴,望之令人顿生威严肃穆之感。清代圣旨均用汉文和满文合璧书写,汉文行款从右至左,满文行款从左至右,合于中幅书写日期,并钤盖“制诰之宝”。圣旨内容由翰林院撰拟,经内阁大学士奏定后,再按品级填发。
其中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圣旨由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组成。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。虽然在进入中原后,他们也开始逐渐汉化,学习了汉族的文字,但是满族的文化也没有被他们完全丢弃。在这一背景下,做出这样的规定也是理所应当。
但是圣旨的这一特点,对于雍正改遗诏来说,可是一个大麻烦。因为两种文字,就意味着两倍的工作量,汉字要改,满文也要改。而且满文的“十”改起来比汉字还要费劲。不仅文字本身比较难改,而且改过的诏书语法上还会出现错误。
平常人家的第四个儿子叫四子,第十四个儿子叫十四子,但是皇宫中可不是这样,在“四子”和“十四子”前面都要加一个“皇”字。如此看来,“传位皇于四子”语法上就说不通了。所以综合来看,雍正改诏篡位困难重重,几乎没有可能。
其实雍正根本不需要改诏书
康熙皇帝心中,其实早就有了满意的接班人,他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。康熙生前曾派雍正代替自己到天坛祭天,这就表明,他有把皇位传给雍正的打算。在清朝,人们强调的是“君权神授”,祭天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,这件事被康熙交到雍正的手里足以说明一切。
如果这都不能证明,康熙皇帝已经下定决心,要把皇位传给皇四子胤禛。那么他让皇十四子胤禵担任抚远大将军就更不能说明什么了。这只能证明,康熙还没有想好把皇位传给谁,当然也就没有诏书留下,雍正也就没有诏书可改了。
所以无论如何,雍正改诏篡位的说法都是无稽之谈,历史的真相绝对不是这样。对此事你有什么看法呢?欢迎在下面留言评论。
参考文献:《清史稿》、《纪连海说九子夺嫡》
作者推荐:
清朝男子为防止妻子出轨,外出时让妻子带上此物,锁住其私处
生母地位低下的雍正,凭什么得到皇帝宝座?看看他的养母就知道了
慈禧有没有挪用北洋水师军费?看看清朝海军的所作所为就知道了